暂时不用“砸锅卖铁”了
来源丨抽屉读书
作者丨刘豫州
(关注本号:法律人有益加强交流,共襄民主法治;
当事人可以后台留言,免费咨询法律问题)
1
砸锅卖铁,出自小说《蒲柳人家》,意思是愿意倾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(换钱)。
小时候我父亲也说过砸锅卖铁供我上学这样的「豪言壮语」,我天真地问,爸你直接卖锅钱不是更多吗?
因为这事,我挨了一巴掌,但也让我记住了这个成语。
所以,这是一件好事。
这几年政府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。
很久很久以前,地方政府通过卖资源进非税、鼓励企业虚增税收、以奖励名义返税、争取专项资金等方式,赚了个盆满钵满。
可随着专项资金专项化,征税体制正规化,绿水青山和资源枯竭等因素,政府从坐吃山空变成了寅吃卯粮。
7月,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: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,规范地方招商引资法规制度,严禁违法违规给予政策优惠行为。
8月,《公平竞争审查条例》规定:政府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税收优惠;不得给予特定经营者选择性、差异化的财政奖励或者补贴。
所有依靠「总部经济」苟延残喘的地区,一夜之间被打回了原形。
在搞钱这件事上,政府方法有三,不过是招商引资、盘活三资,过紧日子。
砸锅卖铁,说白了就是政府把闲置家底「清仓甩卖」,换钱、买米、下锅。
8月份的时候,“砸锅卖铁”一度上了热搜,因为有些地方实在没办法了。
2
还好,这段时间,上层出台了一些政策。
我的理解是暂时不用“砸锅卖铁”了。
10月12日,央妈和财爸联手,召开了一场万众瞩目的会议。
主要是三个主题,化解地方债(别暴雷),给房地产吊命(还有用),保障特困群体的基本民生。
聊聊化解地方债的问题。
财政部部长说,拟一次性增加较大规模债务限额置换地方政府存量隐性债务,加大力度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。
网上传得最火的是一个中场片段,副部长问要不要说发债的具体规模,部长回:“先别说,量比较大”?
特意把视频音量放大听了一下,部长回的应该是“先别说,送人大”。
这也符合逻辑,是否增发国债及其数量须由人大常委会审议的。
会上虽然没提具体规模,但表示,“中央财政有较大的举债空间和赤字提升空间”,这反映出想要帮助地方走出债务困境的决心,还是很明显的。
本次披露化解地方债的手段基本是:
1、把短债变长债;
2、把地方债变中央债;
3、国有大行接管地方小行债。
再明白不过了,地方搞不定的债务,由中央来兜底。虽然之前高层说谁家的娃谁抱走,但说到底都是国家的娃,这下全都一起抱走了。
之前那些受困于地方债难题的省份,可以缓一口气了,暂时不需要“砸锅卖铁”了。
3
根据《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政府债务管理情况的报告》数据,到2023年末,地方政府债务余额40.74万亿元,其中一般债务余额15.87万亿元、专项债务余额24.87万亿元。
当前地方政府的困局在于:
一方面是债务巨大,不要说还本金,有些地方连利息都还不上;另一方面,收入锐减,受房地产影响,这两年的地方政府土地出让金几乎可以忽略不计。
一些地方政府只能靠中央转移支付和国债、专项债度日,很多地方甚至冒大不韪挪用教育经费发工资保运转。
在这种背景下,地方政府根本没有能力偿还债务,那就意味着地方政府背着债务,以后根本没有财力进行投资,甚至维持政府正常运转都很困难。
现在上面发话了,要统筹化解地方债,对地方政府来讲,必然是个天大的利好。
后续如果是用国债置换地方债,而国债又通过央妈向财爸购买,这种模式的融资成本是非常低的,基本上是永续债。
实际上在现代货币体系下,除了由中央财政主动挑担作为加大力度上杠杆,也没有其他更好的路可走了。
之前为遏制地方债,上面发文要求负债率过高的城市,除了基础民生项目,不得新增基建。
很多地方想搞点什么投资基建也没法进行,甚至之前的项目都停工了。
地方债务已成为地方发展的桎梏,谋求发展与解决债务问题成了地方政府的一个主要矛盾。
于是上面对待地方债的态度,也发生了变化。
4
往好的方面想,中央出手置换地方债,可以及时解决了地方财政紧缺的难题。
往坏的地方想,债务缠身的地方,烂摊子有中央兜底,可能会形成路径依赖。
当然在这波化债中,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。
手段已经亮明了,继续增加政府负债,比如发行不计入政府赤字的特殊刺激国债。
钱来源于发行国债,那么钱到哪里去?
比如是投资驱动,还是消费和民生驱动,刺激效果取决于钱到哪里去。
如果还是路径依赖,过去所经历的,就是刺激之后同样要经历的,不会有本质变的变化,最多也就是,多几十块钱的消费券,少交点税。
如果有改变,一定是在政府开支的方向,与过去长周期的侧重点出现了显著的差异,比如社会福利体系的补课。
这些钱的来龙去脉,使用的透明度和监管,都是值得研究的细节。
最后,虽然债务可以被转移,但不会消失。
以时间换空间的做法,在短期内很有效,但不能总指望后人的智慧。
要化解地方债,只有开源节流、增加地方财政收入,才能根本解决。